七成胆囊癌源于胆囊慢性病 专家:不吃早点易患胆囊癌好医师网24小时在线答疑
七成胆囊癌源于胆囊慢性病 专家:不吃早点易患胆囊癌
2013-8-27 15:13:08 来源:天津日报
“2013年天津市胆道系统肿瘤防治宣传周”日前结束,市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专家接待了400多例咨询者,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患有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息肉等各种胆道疾病。宋天强说,对于慢性胆囊炎患者而言,慢性胆囊炎能产生一种促进胆结石形成的酶更有利于胆结石的形成,结石的存在又更加重了胆囊的炎症。
“2013年天津市胆道系统肿瘤防治宣传周”日前结束,天津市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专家接待了400多例咨询者,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患有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息肉等各种胆道疾病。专家表示,这些咨询者多数患病5年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已经符合手术切除条件,但因为各种原因仍在保守治疗,这很可能养病为患,为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埋下隐患。目前有70%的胆道恶性肿瘤是由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道息肉等疾病发展而来。而近年来,本市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快速上升,市肿瘤医院今年已收治170名患者,10年前一年也不足40例。
为此,专家提醒肥胖(fat)、女性(female)、40岁以上(forty)、有家族史者(family)的“4F人群”是胆道系统肿瘤的高危人群,这些人一旦患有胆道疾病要定期检查积极治疗,至少每年要做一次B超筛查,以尽早发现胆道内病灶,符合手术条件的应尽早手术。而健康人群则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每天吃早饭、定时三餐、营养均衡、坚持锻炼、控制体重,以积极预防各种胆道疾病的发生。
胆囊该切除时就切除
结石炎症息肉或可癌变
据市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主任宋天强教授介绍,约70%的胆囊癌患者发病与胆结石、慢性胆囊炎、胆道息肉有关,多数胆囊癌患者发病时超过50岁,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3至4倍。
宋天强说,对于慢性胆囊炎患者而言,慢性胆囊炎能产生一种促进胆结石形成的酶更有利于胆结石的形成,结石的存在又更加重了胆囊的炎症。目前大量研究发现,胆囊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胆囊发生癌患的几率要高于正常人7倍以上,慢性胆囊炎被认为是胆管癌、胆囊癌的重要诱因,其60岁以上人群有3%至7%的癌变几率。因此很多医学专家主张,慢性胆囊炎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接受治疗控制炎症发展。如果不是反复发作,医生并不建议预防性切除,症状轻时可以药物控制。一旦如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胆囊发生形态改变已经无法储存胆汁,病人出现黄疸、持续呕吐、疼痛经常反复发作等则需要手术切除。
对于胆结石而言,既不能不闻不问也无需一刀切。结石单发且直径小于3厘米、胆囊功能正常没有明显病症的情况下,一般定期随访即可。结石多发充满胆囊,并伴有疼痛症状的,则需要手术切除。对于胆囊息肉而言,直径大于1.5厘米,应由专科医生给出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最好能做术中病理检测,医生在线答疑,一旦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可以直接进行进一步治疗。
胆囊癌堪比“癌中之王”
意外发现多是早期病人
胆囊癌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目前已与胰腺癌并称“癌中之王”,其整体5年生存率小于5%;平均生存期只有5至8个月。但早期胆囊癌采取以手术切除为核心的规范化治疗,有些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宋天强说,胆囊癌早期与慢性胆囊炎较难鉴别,到晚期可表现为持续性腹痛、体重减轻,而黄疸的出现常提示胆囊癌的不可切除性。对于有胆绞痛病史的患者,如果腹痛的性质发生改变,呈持续性钝痛、不缓解,应怀疑胆囊癌的可能性,特别是对出现右上腹肿块和消瘦的患者更应进行详细检查。
目前诊断胆囊癌主要通过肿瘤标志物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血清水平测定,并结合B超、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其中B超是诊断胆囊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简单可靠,其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随着B超仪器的不断换代,B超不但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胆囊病变大小,而且还能判定是否有癌变、是否有明显的淋巴结转移及肝脏侵袭等。
宋天强说,目前在胆囊切除手术中意外发现的意外胆囊癌患者较多,这些患者以早期病人居多,但因首次手术医疗机构不具备术中病理检测能力,而不得不接受二次手术治疗。他建议意外胆囊癌患者发现肿瘤后,应在肿瘤治疗医生的指导下,按照肿瘤病理分期,由肿瘤专科医生决定是否接受二次手术,因为胆囊癌的临床分期是胆囊癌手术切除范围及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早期意外胆囊癌患者如能得到规范化治疗,其5年生存率可提高到50%。
预防结石就是防胆囊癌
宋天强说,健康人群胆囊癌的预防关键是预防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生。我国胆结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市发病率已超过10%,每年新增病例100万左右。40岁左右的中年人是胆结石、胆囊炎患病的主要人群,中年又肥胖的女性,患胆囊炎、胆结石的几率就更高。这是因为绝经期前后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及雌激素水平改变,常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所以得胆囊炎、胆结石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高出很多。但随着现代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40岁以下年轻人在患者中比例不断上升,长年不吃早点,频繁节食减肥引起的体重波动是很重要的发病诱因。
宋天强说,胆结石是胆固醇性结石或者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其形成与胆固醇的沉淀有密切关系。胆囊中的胆固醇在正常情况下溶解于胆汁酸中,并与磷脂等成分一起构成了胆汁,如果这些成分的比例发生变化,胆固醇就会析出,在胆囊中逐渐聚合成结石。人体进餐后,胆汁酸从肝脏、胆囊排出进入肠道帮助消化,再经肠进入肝脏和胆囊。一般来说,这种“肝肠循环”一天要进行三次。如果长期不吃早餐或经常节食,胆汁酸正常的循环机制就会被打乱。胆汁酸流动减少,则无法充分溶解胆固醇,导致胆固醇的浓度增高,发生沉淀。另外,精神因素也是年轻人患胆囊炎、胆结石的重要原因。因为长期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会使人体内分泌发生异常,导致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引起胆囊炎、胆结石。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好医师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减少妊娠次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记者 赵津)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