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中生存率及治疗效应
由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院士领导的一项研究中证实,可以基于肝脏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acid-inducible GENEⅠ,RIG-Ⅰ)来预测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以及干扰素α(IFN-α)的治疗反应。相关文章发表于2013年12月19日的《Cancer cell》杂志上。
基因RIG-Ⅰ可预测肝癌在α-干扰素中生存率及治疗效应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icinoma,HCC)位居世界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占我国肿瘤死因的第2位。研究表明HBV、HCV引起的慢性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对于肝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仍然不甚了解,特别是对于肝癌如何逃逸免疫监视而发生以及如何诱导免疫功能失能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使得肝癌得以生长与转移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毒核酸,好医师网,产生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RIG-Ⅰ作为机体识别病毒的主要免疫识别受体属于维甲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家族(Retinoic-acid-inducible geneⅠ(RIG-Ⅰ)-lke receptors,RLRs)的主要成员,在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特别是Ⅰ型干扰素的诱导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与细胞的生长调控也有一定的关系,是近年来免疫学基础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然而,RIG-Ⅰ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有无联系?RIG-Ⅰ的表达与肿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楚。
新研究旨在探讨RIG-1与肝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肝癌免疫治疗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在肝癌组织中RIG-I表达显著下调。RIG-I低水平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更短,对IFN-α治疗反应较差,表明RIG-1是肝癌患者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以及IFN-α反应预报因子。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证实,RIG-I可通过促进STAT1激活放大IFN-α效应物信号,增强IFN-α反应。此外,医生在线答疑,研究人员还发现RIG-1缺陷促进了肝癌发生,在男性中肝脏RIG-I表达低于男性。RIG-I因此有可能是肝癌的一个肿瘤抑制因子,并导致了肝癌发病的性别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肝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以及未来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健康报》:综合治疗+体育锻炼 肝癌患者带瘤生存也能过得较好
- :下一篇:肝癌晚期如何治疗可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