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每天喝牛奶真会导致性早熟吗最好的在线医师网站
一般来说,牛奶中的激素含量很低,奶中干扰测定的物质较多,常规的检测方法很难检测出来,我国目前尚没有对牛奶中激 素残留要求的相关规定(国际上也没有)。2008年实施的国标技术规范GB/T21981-2008动物源性食品中激素残留检测方法就采用是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质谱法(HPLC-MS/MS),目前欧盟的技术规范里也收载了该方法,这一点可以说我国动物性食品激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完全与国际标准类似,一点 也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该方法可以检测动物源性食品的50种激素残留,分别有雄激素如去甲雄烯二酮、睾酮,雌激素如雌二醇、雌三醇、雌酮;孕激素如17α-羟基孕酮、孕酮;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包括外源性雌激素如己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等。
牛奶里天然存在数种内源性的激素,但其含量很低,目前没有发现对人体的性发育、生殖功能及内分泌功能有任何影响。按结构,牛奶中含有类固醇激素和肽类激素;按来源,牛奶中的激素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激素两大类。所谓内源性激素,来自奶牛的血液中的激素成分,这类成分可转运到乳房,经过血液-乳房屏障,通过乳汁分泌,进入牛奶,其中部分激素也可在乳房合成并分泌进入乳汁,因此部分类别的激素牛奶中含量高于牛血。牛奶中的内源性激素主要分为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肾上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垂体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及其他与蛋白质有关的激素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胰岛素等等。牛奶中的外源性激素主要来自母牛治疗用的激素如己烯雌酚等,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为了提高牛奶产量在牛饲料里面添加的外源性激素成分。一般说来,世界各国对激素特别是食物中的外源性激素都有一定的限量标准,或者不允许检出。
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根据发病机制,性早熟可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主要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异常,下丘脑视前内侧核、弓状核提前产生过多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发动,从而引起功能亢进,外周性性早熟是指不受控于HPGA导致的性早熟,仅有部分性特征提前发育,而无性功能成熟。因此,中枢性性早熟又称为真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又称为假性性早熟。性早熟是一个复杂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是一种个体发育上的变异,病因复杂,医生在线答疑,大部分是原发性的,即原因不明。一部分和社会环境以及接触环境、食品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等有关。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分泌干扰物质(也称环境激素)对发育的影响备受关注。环境激素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的物质,它能模仿或阻断激素,从而改变体内正常的激素水平和内分泌功能。
针对牛奶中的激素是否与性早熟有关系,2010年8月15日,卫生部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未检出牛奶中含己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等禁用的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检出值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牛奶中的雌二醇水平与人乳水平近似或较低,且普遍低于牛血;雌三醇与人乳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普遍低于牛血;促乳素牛乳高于人乳,显著高于牛血中的水平。根据目前的研究证据,食用牛奶和奶粉与性早熟没有因果关系。
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两者间也并无关联。许多科学家已经注意到,如果女孩发育过早,通常是肥胖惹的祸,而不是牛奶。发育较早的女孩通常体重指数较大,这有时候会给人造成假象,以为她们已经有了乳房组织。考虑到进行发育研究的同时,全国范围内肥胖者的人数也在与日俱增,所以贸然得出发育提前的结论有些为时过早。虽然饲养员给奶牛使用重组牛生长激素,但并不清楚它是否会进入牛奶中。要使这种激素发挥作用,必须通过注射,,而不是喂养,所以如果它真的会出现在牛奶中,那可能作用也微乎其微。
1.经常接触铅
牛奶中的乳糖可促使铅在人体内吸收积蓄,容易引起铅中毒,因此,经常接触铅的人不宜饮用牛奶,可以改饮酸牛奶,因为酸牛奶中乳糖极少,多已变成了乳酸。
2.乳糖不耐者
有些人的体内严重缺乏乳糖酶,因而使摄入人体内的牛奶中的乳糖无法转化为半乳糖和葡萄糖供小肠吸收利用,而是直接进入大肠,使肠腔渗透压升高,使大肠粘膜吸入大量水分,此外,乳糖在肠内经细菌发酵可产生乳酸,使肠道PH值下降到6以下,从而刺激大肠,造成腹胀、腹痛、排气和腹泻等症状。(90%的华人有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人群服用要控制好用量,一般200毫升之内没问题,但个别只能喝很少的牛奶甚至完全不能喝牛奶,否则引起胃胀和腹泻。
3.牛奶过敏者
有人喝牛奶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个别严重过敏的人,甚至会出现鼻炎、哮喘或荨麻疹等。
4.返流性食管炎患者
牛奶有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作用,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加重食管炎。
5.腹腔和胃切除手术后的患者
病人体内的乳酸酶会受到影响而减少,饮奶后,乳糖不能分解就会在体内发酵,产生水、乳酸及大量二氧化碳,使病人腹胀。腹腔手术时,肠管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肠系膜被牵拉,使术后肠蠕动的恢复延迟,肠腔内因吞咽或发酵而产生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会加重腹胀,可发生腹痛、腹内压力增加,甚至发生缝合处胀裂,腹壁 刀口裂开。胃切除手术后,由于手术后残留下来的胃囊很小,含乳糖的牛奶会迅速地涌入小肠,使原来已不足或缺乏的乳糖酶,更加不足或缺乏。
6.肠道易激综合症患者
这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特点是肠道肌肉运动功能和肠道粘膜分泌粘液对刺激的生理反应失常,而无任何肠道结构上的病损,症状主要与精神因素、食物过敏有关,其中包括对牛奶及其制品的过敏。
7.缺铁性贫血、乳糖酸缺乏症、胆囊炎、胰腺炎患者不宜饮用;脾胃虚寒作泻、痰湿积饮者慎服。
8.结石患者请遵医嘱
9.老年人不宜过多喝牛奶
牛奶以其营养丰富、含钙量高、机体吸收利用率高等有点被全世界公认为重要的补钙食物来源。多年来,不少老年人选择多喝牛奶来补充钙质。
1.牛奶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浓度超出正常比例标准,也有家长唯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婴幼儿喝的牛奶浓淡应该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其浓度要按月龄逐渐递增。如果婴幼儿常喝过浓的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 甚至拒食,久而久之,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所以牛奶并非越浓越好。
2.牛奶和果汁一起饮用
牛奶中的蛋白质80%为酪蛋白,当牛奶的酸碱度在4.6以下时,大量的酪蛋白便会发生凝集、沉淀,难以消化吸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所以牛奶中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饮料。
3.牛奶和巧克力同吃
巧克力中的成分会破坏牛奶中的钙,使钙无法吸收。此外,牛奶的成分会影响巧克力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作用的发挥,比如,抗氧化成分、抗血栓成分,在有牛奶的情况下都不能发挥出来。
4.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