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赵自学和他的“赊账看
赵自学正在给人看病。
新疆都市报讯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店面,一排简易的药柜里摆满了各种药品,还有一张年代久远的写字台,这些是赵自学诊所的所有家当,在这里,最值钱的不是那些药品,而是赵自学如金子般的医者之心。
在乌鲁木齐市中亚北路开诊所的13年里,赵自学为辖区居民送医上门,赊账看病,还钱全凭自愿。“行医积德,钱是小事”是赵自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善良也赢得了居民们的爱戴。
12月20日晚上,新疆都市报记者来到位于乌市中亚北路的“赵自学诊所”,一进诊所门,便看到赵自学正在给一名病人把脉,随后从药架上拿了几盒药递给了病人,对方正要掏钱时,赵自学说:“算了,老袁,才十几元,你还是把钱省着赶紧去医院做手术吧,心脏病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对方道谢后说:“到时候再看吧。”
曾因给人免费看病借钱度日
今年45岁的赵自学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他说:“我们家十世行医,爷爷父亲都是老中医,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我对医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选择了这条路。”
上世纪90年代初,赵自学从老家河南来到乌鲁木齐,一开始在医院当医生。2002年,赵自学在乌市地窝堡三队开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诊所,一开始开诊所是为了谋生,但慢慢地他发现,开诊所并没赚上钱。
赵自学的诊所开在城乡结合部,他说:“13年前这个片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低,几乎没有多余的钱看病,我记得有一次一名老人的妻子得了肾病,他哭着求我能救救他妻子,我二话没说就赶紧看病,当时贴了快2000元的医药费进去。这一片区像他家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多数人身体有病因为没钱只能拖着。”
赵自学经常自费给病人治病,诊所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营业额。赵自学说:“那时候两个孩子刚上初中,家里开销一下子增大,诊所没赚钱还赔钱,我只好向朋友四处借钱。”
尽管如此,家人没有半句怨言。赵自学说:“女儿对我说,"爸爸,我们知道你是在做好事,医生在线答疑,帮助别人,我们日子苦点不要紧,一定要救病人",听完这话我十分感动,这让我更加坚信我这样做没有错。所幸后来名气渐渐传出去,好医师网,诊所生意也好了起来。”
13年来坚持送医上门
今年76岁的加帕尔·艾则孜是赵自学的老邻居,患有肺结核、肺气肿、哮喘等多种疾病,得知其家中不富裕,赵自学多年来给他看病只收很低的费用甚至不收钱。
“赵医生经常免费给我看病,他是个好人。”加帕尔·艾则孜说。
对赵自学来说,13年来,送医上门是常事。他说:“这里的老人比较多,有些腿脚不便,有些长年卧病在床,所以一般只要他们打一个电话,我就会上门去看病。”
除了送医上门,赵自学赊账看病也是远近闻名。
他说:“记忆中,爷爷和父亲在给乡亲们治病时,没钱也是一样看病抓药的,有钱没钱先治病这是家里的祖训,不能因为病人没钱而拒绝治病。”
赵自学有两个泛黄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无数患者欠的账。他说:“这都是赊账的居民自己记的,等有钱时再还。”
记者在账本上看到,一些欠账已被划掉,没划掉的最高一笔达2900多元。赵自学说:“每年大概有1万多元的赊账。”
日仙古丽曾在赵自学诊所赊了200多元医药费,直到去年才还上,她说:“赵医生赊账给人看病,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我一定要把钱还上。”
真心换来无数人的尊重
每年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赵自学家里都堆着很多礼物,都是周围的各族同胞给他送来的。
居民阿依吐尔逊·阿布迪克然木对记者说:“这个河南医生亚克西,我们都很尊重他。”
原来,附近居住的少数民族居民较多,刚开始,邻居们还对这位操河南口音的汉族医生持怀疑态度。时间久了,邻居们发现他不仅医学知识扎实,用药合理,价格还便宜,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经常给人赊账看病,虽然赚钱少了,但赵自学收获了各族居民真诚的敬意。去年赵自学的自建房进行翻修,房顶突然着火,当时赵自学正在外面出诊,旁边拌面店的买买提第一个看见,叫上人第一时间冲上楼灭火。
事后,赵自学想请小伙子吃饭被拒绝,买买提说:“赵医生免费给人看病,太善良了。”
如今,赵自学的子女全都走上了行医这条路。赵自学说:“医者,仁者心,我也一直这样教育两个孩子,并用行动证明了,小时候他们以我为骄傲,长大后,我以他们为骄傲。”
乌市永昌社区主任赵青花介绍,社区里谁家有残疾人、高龄老人需要送医上门,赵自学都了如指掌。他还经常为辖区居民免费义诊,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居民们对他十分认可。
(责任编辑: HN666)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广东理财网哪里有?wap.hg1088.com
- :下一篇:带残疾养母出嫁 精心照料20余载